一、锡尼镇陶赖高勒村发展现状
(一)基本村情现状。陶赖高勒村位于锡尼镇东南城郊结合部,距镇区3公里处,处于109国道、荣乌高速入口处,交通便利、通畅。总面积506.87公顷,该区域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2011年,按照全旗总体规划,将陶赖高勒村规划建设为陶赖高勒果蔬园区,村民将原有土地置换为种植大棚,并得到了资金补偿,大多数农牧民生活状况相对较好,农牧民目前主要从事大棚种植。新村现已建成温室大棚376栋,目前有300栋已投入使用,大棚内以种植各种绿色有机果蔬为主体。
(二)贫困人口现状。陶赖高勒村总户数172户,总人数526人,村两委班子3人,贫困人口10户20人,其中市级贫困户7户14人,低保户3户6人。
(三)产业发展现状。按照锡尼镇“一村一品”的建设思路,陶赖高勒村依托本土资源优势,全面打造陶赖高勒果蔬种植基地,依靠建设果蔬种植基地,走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新路,并成为锡尼镇建设“美丽乡村”的先进示范典型。
(四)基层组织现状。陶赖高勒村现有党员20人,女党员4人,村两委班子3人,帮扶单位市科协挂职第一书记1名,旗科协委派1名副科级党员干部担任驻村党建指导员,1名蹲点驻村干部,专职负责扶贫工作。陶赖高勒村两委着眼于打造富裕美丽生态经济型新农村示范村的目标,努力建强基层组织,密切联系村民,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在村级事务管理上,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着力建设“五好三提升”基层党组织。几年间,村班子用真诚、真心换取来了比别的村更多的项目和扶助资金,群众切实受益。
二、结对帮扶情况
推进扶贫工作是践行“两学一做”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市旗两级科协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教育,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创新帮扶举措,加大资金投入,尽心尽力为包扶村锡尼镇陶赖高勒村办实事、解难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帮扶成效显著。
(一)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市旗科协成立了以主席为组长,全体为成员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及扶贫工作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市旗科协扶贫工作队多次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领导干部带头,工作队员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多次与锡尼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陶赖高勒村扶贫计划,党建指导员参与、指导两委会议,详细了解陶赖高勒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该村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7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导致丧失劳动力或劳动力不足,同时缺乏技术和资金。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按照旗委、政府结对帮扶的要求,市旗科协领导、干部结对市级贫困户7户共计14人。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开展经常性地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2016年,为结对户协调解决生活困难,捐资1万元为贫困户购买了牲畜、有肌肥、种子,协调市科协捐资2万元为贫困户实施了棚膜改造。同时按要求建档立卡。春节、七一期间对贫困户、贫困党员进行了走访慰问。与帮扶村党员结对指导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督促他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去年以来,党员领导干部为帮扶村党员讲党课3次,邀请旗党校老师为帮扶村党员讲党课1次。
(四)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根据全村种植特点和生态优势,确立了“发展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一区三园”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区”即规划建设乡村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旅游区,“三园”即建设设施农业示范种植园、青少年科普示范园、特色经济采摘园,力争到2017年底,通过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率先建成为全镇示范新村。目前,“一区三园”产业建设已经初具成效。
(五)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为加快陶赖高勒村脱贫步伐,市旗科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2013年,协调发改部门,为陶赖高勒村利惠农合作社争取到“菜篮子工程”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元。2014年,成立陶赖高勒果蔬种植科普示范基地,为基地争取到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资金20万元。利用争取到的资金,围绕十个全覆盖工程,协调上级部门及相关部门,为帮扶村解决水路电等生活生产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为村民致富创造有力的基础条件。一是针对陶赖高勒村果蔬种植基地地势高低落差大、灌溉用水难的问题,协调水利部门,安装了水泵,对地下管道进行改造,为陶赖高勒大棚种植基地彻底解决用水难的问题。二是为大棚种植区修建了4.3公里砂石路,现已改造为油路,解决了交通不便利的问题。三是为了更好的管理,为果蔬种植基地购买、设置了5000米网围栏,解决牲畜进入的问题。两项共计投入11.8万元。四是争取市科协帮扶资金,为帮扶村建公厕一处,固定垃圾点八处。五是为大棚种植户购买统一垃圾手推车。六是协调市驻上海办事处,争取资金为帮扶村建成了330平米的服务工作站和800平米的村民活动广场一处。七是协调规划部门,确定陶赖高勒蔬菜固定销售点一处,解决零散销售无场所的问题。
(六)多措并举,开展科技帮扶。邀请市、旗农牧专家实地指导培训,为大棚种植户切实解决种植技术难题,促进增收。去年以来,开展知识问答、宣传等活动10余次。市科协邀请中科院专家深入帮扶村开展LED植树照明灯项目考察,并为部分大棚种植户安装了LED植树照明灯。另外,协调亿利集团,村委为其植树基地供水,收入6000元;协调有关部门为帮扶村建成种植大棚两栋,协调市科协为帮扶村投入20万元筹建青少年体验基地,旗科协捐资3万元用于帮扶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
(七)加强团结协作,组建合作组织。2012年9月,陶赖高勒村成立了杭锦旗利惠农种植专业合作社,2014年由旗科协推选,被市科协命名为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并逐级推选,创建为全国科普示范基地。2015年,成立峰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统一定制印有陶赖高勒绿色果蔬标识的防晒伞,加强团结协作,以“支部+合作组织+基地+农牧户”模式运行,由“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有力地推动果蔬产业做强做大,带动和促进棚户增收致富。
三、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户技术知识水平不高。因过去条件有限,陶赖高勒村大棚种植户学历普遍低,掌握种植技术知识水平不高,加之年龄轻、学历高的年轻村民常年在外打工,劳动能力有限,还有部分为大病户,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大棚种植户收入不高。
(二)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陶赖高勒村为搬迁村,没有集体土地,没有集体所有的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低。
(三)技术服务不够。大棚种植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菜品较单一,没有形成规模,满足不了供货需求,对销售有一定的影响;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村民缺乏种植技术,收入达不到预期目标。
四、今后扶贫的主要措施
(一)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今后,要结合“两学一做”,强化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扶贫工作,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对过去帮扶已经脱贫的户子“扶上马送一程”,巩固扶贫成果,深入推进帮扶工作。要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真正将科普服务举措体现在基层一线,将科学普及和科技服务落实到陶赖高勒村、落实到农牧民当中,将“两学一做”践行到行动之中,使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继续以中国科协、自治区科协、市科协实施科普惠农项目为契机,积极争取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为基地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市旗科协将想方设法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陶赖高勒村村集体及农牧户增收致富,推动大棚种植产业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村民切实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
1、全面打造高规格的果蔬种植科普示范基地和乡村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旅游区。紧跟形势,以发展大棚种植业及相关产业作为陶赖高勒村发展的重点,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管理,在技术管理和科学管理上引进专业人才,帮助大棚种植户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逐步打造高规格的果蔬种植科普示范基地。以生态资源为主体,以农业观光采摘、生态休闲旅游为目标,通过农业、生态、人文、及自然文化等资源的有机结合,突出餐饮游乐、特色产业、旅游采摘、大棚种植、形成融农家风光和乡村农业为一体的生态通道,建成一个集休闲、观光、体验、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加强利惠农和峰科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采取市场化的管理,打造无公害蔬果特色品牌,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由零售向集中调运转变,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2、全面打造一批创业增收园区。一是设施农业示范种植园。陶赖高勒村土地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种植蔬菜。陶赖高勒村的无公害蔬菜水果种植园以规模化生产、绿色无公害、结合市场需求的新型理念,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形式,实行果蔬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模式运作,实现增产、增效、增收,为群众增收致富打开了新路子。二是乡村休闲观光采摘园。拓宽产业领域,坚持发展集体验、采摘、餐饮、休闲为一体的农村旅游第三产业,充分发挥距离镇区较近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和服务业,推动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三是青少年科普示范园。今年,帮扶单位市、旗科协计划投入20万元将村集体所有的两栋蔬菜大棚进行改造,打造青少年科普示范园,使学生能够参观、学习、体验科学种植的魅力。学生们在农户的指导下亲自耕地、种植绿色瓜果,通过零距离接触现代农业科学种植,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实践和科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讲解绿色瓜果种植的过程、技术要点,向青少年科普种植知识,还原种植现场。
(四)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结合陶赖高勒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市场运作、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五)科普帮扶提升农牧民科学素质
1、多样活动促进科普惠农。充分利用“科普之春”、“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有利契机,全面开展科普知识进村嘎查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农牧、卫生、教育等行业科技专家服务团、科普志愿者为农牧民提供服务,设立咨询台,为农牧民解疑释惑,为农牧民义诊,为农牧民宣传科学知识。在陶赖高勒村嘎查建立科普宣传栏,每季度更换一次科普宣传内容,内容涉及国家惠农、惠民政策,党的理论知识、反邪教知识及健康知识、应急避险、种养植实用技术等。编印蒙汉文科普知识读本,购买果蔬种植、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书籍、光盘并发放,组织科技专家、科普志愿者经常性地深入陶赖高勒村、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牧民家中进行宣传、讲解。同时充分利用杭锦科普网这一平台,发布农牧民实用信息,切实提高科普教育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的科学素质。
2、注重培训增强技能。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农时、农事和农民所需,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将黄瓜、西红柿、油桃、草莓、香瓜等果蔬种植实用技术作为重点培训内容,邀请当地或外地的种养殖专家,举办科技培训、讲座,参训人员基本掌握1-2门实用技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柔性引进先进盟市、相邻旗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指导,为农牧民解决技术难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并进行推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陶赖高勒村种植户到山东寿光、烟台等地参观学习,让农牧民开阔眼界,实地取经,提高农牧民的种植技能,多方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菜品和技术,丰富果蔬种类,满足供货需求。
(六)组织帮扶使农牧民温暖到心。扎实开展扶贫工作,市旗科协全体领导、干部按要求入村入户,及时地了解群众所求所需,为农牧民真正解决生活中、生产中存在的实际困难,驻村干部经常性地走访调查,积极协调村委会做好支部建设工作,把帮扶工作做实。利用“七一”、元旦、春节等节日,组织单位党员干部深入陶赖高勒村开展走访慰问,为困难户、老党员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和慰问金,为科普示范户无偿提供有机肥料,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通过走访更加关注困难家庭的生活,更加心系人民群众的疾苦,也更加激励我们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帮扶助困,把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传递到农牧民心中。
上一篇: 市旗科协引进农业专家人才开展科技扶贫
下一篇: 市科协党支部召开“品德合格”专题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