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仅27岁就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生在农村却有着比农村人更灵活、精明的头脑。在村民眼里,他是一个能干事、会干事、干实事的好支书,更是一个懂管理、善经营、技术硬的致富带头人。
自1997年当选支部书记以来,他为全村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和贡献,一桩桩、一件件,都记在了老百姓的民情“账簿”上。由于他工作能力突出,引领致富作用明显,曾多次荣膺各项荣誉奖励。自2009年至今,先后荣获鄂尔多斯市十大杰出青年农牧民、鄂尔多斯市优秀共产党员、鄂尔多斯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自治区杰出实用人才、自治区优秀科技特派员、自治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多个荣誉称号。今年正在参加自治区致富带头人评选活动。
完善基础设施 谋求长远发展
上任伊始,刘世荣深知村子里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极大地阻碍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村民致富增收奔小康的最大制约“瓶颈”。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他不辞辛劳,东奔西走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先后为村里铺设砂石路24.1公里,整修田间道路34.4公里,铺设通村油路10公里;争取国家资金214.2万元完成了一期、二期农网改造和第三期城乡电网改造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顺利推进了3万亩的国土整理项目,实施了土地平整、打井上电、道路修整等分项工程;通过政府支持、村民自筹资金等方式,筹资约75万元,铺设了自来水管网,全村1500多村民全部喝上了卫生甘甜的自来水。看着村委破旧的办公场所,村民没有活动阵地时,刘世荣又积极为解决村活动阵地奔波忙碌。2012年,他积极协调各方,通过“政府资助、企业赞助、村民自筹”的方式,先后筹资70多万元建成了集村级办公、党群议事、文体活动、便民服务、培训教育等为一体的道劳、柳林村村联建活动阵地,极大的改善了办公条件,为村民娱乐活动提供了宽阔的舞台,使小阵地发挥了大作用,彻底摘掉了“致富有门道,阵地一团糟”的帽子。
引进培育项目 发展特色产业
在他的骨子里透着一股劲儿,一股干事创业的劲儿!2008年初,刘世荣赴山东莒县考察了当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情况,当地发展的特色化蔬菜种植模式及高额的收益在他的脑海里经久环绕。此时,他在酝酿着一个可谓伟大的计划,就是要调整全村目前作物种植结构,从外地引进蔬菜种植项目。起初,一贯经营玉米、马铃薯等传统的作物种植的村民对他的想法和思路并不买账,且种植技术和经验的匮乏也让绝大多数村民望而却步。如何取得村民的信任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大难题。为此,他发动了村两委成员和全体党员干部,并且带头将自家的10亩地全部种了青红椒,全村共计种植青红椒500余亩。当年菜农的收入较过去种植玉米相比,每亩增收约3000元左右。村民尝到了“甜头”,认识到了种植经济作物要比单纯种植粮食作物的效益要好,收益要高,就跟着他干了。
在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的同时,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走出去招商,放开手引资,既抓大项目也盯小项目。几年来,先后引进北京林之杰林业科技有限公司、包头邦成农业开发公司、天骄赛马生态养殖公司、鄂尔多斯骑士牧场有限责任公司等20多家公司,大力发展农、林、牧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依托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按照“大基地、大园区”的建设理念,成功打造了万亩紫花苜蓿基地、乳肉牛养殖基地及邦成马文化产业园区。特别是邦成马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发展国际赛马种马繁育、训练,打造了绕桶比赛、盛装舞步等旅游观赏项目,形成了达拉特旗又一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创新服务模式 引领群众致富
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全村蔬菜产业,引导全村蔬菜种植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多元化和品牌化的目标迈进。2009年,在他的牵头下,组织6户党员带头以11万元为注册资本,成立了“达拉特旗农香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全村蔬菜产业提供服务。后扩股至80股,注册资金达到102万元。合作社按照“一社一品”、“一村多品”的发展思路,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种植品牌、统一技术规程、统一信息服务、统一销售渠道”,即“五个统一”的经营理念,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农户+企业(市场)”的“订单农业”发展新路子,让村民放放心心种菜,欢欢喜喜受益。
合作社生产经营的蔬菜品质优异,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青睐。现合作社生产的蔬菜产品主要销往山东、山西、北京、天津等全国10个省、市,有的直接进入市场,上了国人的餐桌;有的经过深加工企业加工成速冻蔬菜、脱水蔬菜及蔬菜罐头等产品,销往台湾、香港、日本、欧美地区。而这些地区对进口产品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十分严格,需经过残留物、重金属及营养成分等几十项检测,合作社生产的产品顺利通过了多重检测而进入这些地区。
截止2015年底,合作社共带动了本村及周边农户1000余户,发展了本村露地蔬菜种植5000多亩,辐射周边村社蔬菜种植1万多亩,累计出售以青红椒、辣椒和茄子为主的蔬菜产品3600吨,三类产品最高价分别达到2元、1.6元、0.8元,菜农收益较往年提高50%。入社农户每户每年收益约6万元。
收获总属于耕耘者,刘世荣心系农村建设痴情不改,情牵百姓致富无怨无悔,用真心、真情、实干描绘着新农村建设的壮丽诗篇。
上一篇: 全国科普带头人鄂托克旗农技站高级农艺师黄斌同志精准扶贫实例
下一篇: 扶贫开发促发展 柳编工艺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