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大地和天空,是风和沙子、尘土互动的产物。我的出现常常使空气变得混浊,天空变得昏暗,严重时甚至遮天蔽日,制造出一派昏天黑地的骇人景象,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不用说,这样的我怎么会受人类欢迎呢?人们躲我还来不及呢,盼望我被彻底“消灭”,消失地无影无踪。
在人们看来,我是个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不速之客。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我的出现往往以风沙示人,大风咆哮、尘土飞扬、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树枝被刮断、温室大棚和农田作物被毁、房屋倒塌……哪个听着都不像是有利于人们的生活的。这也确实是事实,对此,我坦然承认。我是沙尘天气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共有5个成员,影响威力不及我的是浮尘和扬沙,而威力在我之上的也有2个,分别是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
从定义上来看,区分我们五个的标准是风和能见度,其中浮尘略为特殊一些,风速较小时才有可能出现,而其他的对风的要求就高了。当天气条件为无风或平均风速小于等于3米/秒时,尘沙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是浮尘,扬沙则是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之间。而我是它们的加强版,需要强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则又是我的升级版,风力也更大了,并且使水平能见度分别小于500米和50米。
我是季节性特征十分明显的天气现象,喜欢在春季出没,特别是4月。虽然在其他季节也能见到我的身影,但明显要少很多,其中秋季是我抛头露面最少的一个季节。除了对季节颇有要求外,我对地域也很有讲究。一般来说,我喜欢雨水稀少、气候干燥、有沙漠存在的地方,靠近海域、雨水充沛、气候湿润的地方不适合我。所以,在地域广阔的华夏大地上,我出没的主要地方是北方地区。
我之所以喜欢在春季的北方地区活动,与我的形成密切相关。我是特定的荒漠化环境和气象条件相结合的产物。我的形成往往离不开大风或强风、沙尘源和空气不稳定条件。强风是我形成的动力,沙尘源是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则是我发展壮大的催化剂。
目前,中国北方有四大沙源地: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陕蒙晋宁西北长城沿线的沙地和沙荒地旱作农业区、内蒙古中东部的沙地。
与南方相比,北方气候干燥,春季雨水稀少,大风天气多,地表植被少,泥土裸露。随着气温升高,地表土壤解冻,土质变得疏松,一旦出现大风,地表的尘土、沙粒极易被吹到空中,使空气变得浑浊。如果在有利于风力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下,风会吹起更多的沙尘,并且并卷扬得更高。
虽然我在人们眼里一无是处,但实际上人们可能并不清楚,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灾害,还有意想不到的好处。我的存在好像给地球撑了一把“阳伞”,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更重要的是,我还可以抑制酸雨,我的内部蕴含着丰富的碱性阳离子,而它们能有效地中和酸雨,这也就是北方地区酸雨发生较少、程度也较轻的一个重要原因。厚重的黄土高原的诞生与我也有着莫大的关联。有了黄土高原,才有了后来独树一帜的陕北文化。
尽管如此,也改变不了我是“绝对灾害”的“黑色”印象,有人甚至提出要消灭我。不过,我可以坦白地告诉各位,我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是正常的自然现象,要想消灭我就得消灭形成我的条件,而这其实是不太可能的。
说实话,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绿化的重视和投入,近些年来,我露脸的次数比过去少了不少,不过我对这个是无所谓的,我骨子里其实并不是一个爱抛头露面的人。很多时候,我是身不由己的,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何晨)
上一篇: 9月的鄂尔多斯:另一种迷人的美
下一篇: 为什么大风天里感觉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