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堵点 | 解读科普法④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2-24 17:56 分享至:

新修订的科普法于202412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来的634条增加到860条,近50条内容被扩充和修订。(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文)

新修订的科普法凝练过往经验,并上升为国家意志,对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即日起,《科普时报》特开设科普法连着你和我栏目,邀请专家深入解读该法,敬请关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第一章 总则 

第四条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科普工作总体布局、统筹部署,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充分发挥科普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让人工智能教育的雨露惠及更多孩子 

在基础教育领域加强和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是一道必答题。2024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了中小学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实施路径。与此同时,中国科学技术馆与百度联合发布科技馆智能体,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科技馆数字化建设,为更多热爱科技的观众提供科普知识。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第四条强调了科普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明确科普对于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价值,科普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快速发展。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这句话体现了科普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创新体系不仅包括科技研发、技术转化等硬科技环节,也需要通过科普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营造更广泛的创新氛围。如果没有科普作为基础,公众的科学素质跟不上,创新发展就缺少了土壤,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表明国家高度重视科普,认为科普和科技创新是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而科普是增强社会公众理解科技、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关键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国家在制定发展计划时,会把两者都摆在重要位置。比如在新能源车的推广中,除了开发新技术,国家也在通过科普宣传电动车的环保性和使用优势,帮助普通人了解和接受这种新技术。 

加强科普工作总体布局、统筹部署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国家层面将通过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地规划科普工作,确保其覆盖面广、内容有效。统筹部署意味着科普不仅限于某一部门或领域,而是要在各行业、各层级协调推进,实现全面化、系统化、长效化、高质量发展。 

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强调科普和科技创新的结合,通过科普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同时利用创新技术提升科普的形式和效果。科普不仅是讲知识,还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未来愿意从事科技工作;也能帮助公众了解科技创新成果,让大家更愿意支持科技发展。例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于科普教育,可以提升公众对前沿科技的理解和兴趣;通过科普讲解电池储能、风能发电等原理,不仅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还能让公众更支持新能源政策。 

充分发挥科普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指明科普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三者的整合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科普提升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教育事业提供知识基础;通过科普传播创新成果,为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科学启蒙和普及,激发更多年轻人投身科研事业,助力国家人才战略。这充分说明,科普在推动全面社会进步中的综合价值,不局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例如,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公开课,专门面向孩子讲解宇宙、生命等前沿知识,目的就是培养下一代科技人才。 

总之,第四条明确了科普的战略地位,突出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国家对科普工作的支持和统筹布局。科普不仅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工具,更是国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科普就像科技发展的根基,只有把科学知识传播开,才能让创新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推广科普,既能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也能让普通人理解、接纳并使用科技成果,为国家的整体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