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四层蕴意

来源:学习中国 发布时间:2021-09-03 10:52 分享至: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休戚与共。《晋书·王导传》里记载:“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休戚与共”意指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中华民族正是一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大家庭。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响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在党中央的带领下,我们对贫困的民族地区进行对口支援,采取多种帮扶政策,共同啃下了少数民族特困区这块硬骨头,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让发展成果惠及到56个民族,真正做到了56个民族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正是“休戚与共”的最好诠释。在新的征程上,树立“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就是要让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荣辱与共。56个民族生活在同一片华夏土地上,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荣辱与共”指的是每一个民族都和祖国的荣辱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改革开放40多年来,正是有56个民族的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守护着祖国的荣誉,我们才取得了如今傲人的成就,中华民族才能够从容自信地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荣辱与共”也包含了“合则俱荣,分则俱损”的深意,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历了多次民族大融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团结一致,什么时候国家就众志成城、兴旺发达;什么时候不团结,什么时候就一盘散沙、任人欺凌。因此,我们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荣辱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并用实际行动捍卫国家利益,始终和祖国同荣辱、共进退,

   生死与共。近代以来,在挽救民族危亡、寻求独立解放过程中,各民族仁人志士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舍生忘死投身革命斗争;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56个民族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2020年,一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绝无仅有的新冠大疫情席卷全球,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这场惊心的疫情至今仍在世界各地肆无忌惮地蔓延。在抗击疫情的这段日子里,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各地医护人员积极奔赴疫情前线,各族群众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守护着人民、保卫着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生死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灾难来临的时刻,在身处生死关头的时刻,各族儿女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要国家需要,即使赴汤蹈火,我们也在所不辞。

   命运与共。“命运与共”是指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56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推动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事实证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就能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想,在新征程上,各民族要铸牢“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共同走好伟大的复兴之路,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