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协会 2023年7月17日
关于十大孔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达拉特旗水利局 王利军 郝瑞芬
一、基本情况
达拉特旗位于自治区西南部,黄河“几”字弯南岸,与包头隔河相望,是鄂尔多斯市的北大门,总面积8200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
黄河过境达拉特旗190公里,共设有堤防167公里,其中2级堤防55公里,设防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标准5900立方米/秒,3级堤防112公里,设防标准为30年一遇洪水标准5710立方米/秒。目前,黄河达拉特旗段共建成应急蓄滞洪区2处、控导和险工23处、穿堤建筑物62处、淤地坝220座。拥有取水泵站11处、跨河公路和铁路桥7座、浮桥4座,是全区黄河防凌防汛安全的重点地段。
境内有十条季节性山洪沟,俗称“十大孔兑”,均为黄河一级支流,由南向北,纵贯库布其沙漠,直通黄河,多年平均向黄河输沙总量达2711万吨,造成该段黄河河床逐年抬高形成悬河,凌汛期河水出岸时常发生,严重威胁黄河安澜及沿线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河道南北落差大,海拔1000-1500米之间,从发源地到入黄河口处,相对高差500米左右。总流域面积10767平方公里(达旗境内流域面积8200平方公里),南部为丘陵沟壑区,面积4860平方公里,是黄河多沙粗砂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之一,也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中部为库布齐沙漠区,面积3943平方公里,多为流动和半流动沙丘,是全国沙漠生态治理示范区。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面积1964平方公里,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的威胁
一是泥沙淤积,是造成黄河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重要根源。黄河内蒙古段的泥沙主要来自十大孔兑,尤其是中游库布齐沙漠横贯东西,是黄河中游泥沙淤积的主要来源。二是仍面临大洪水威胁,历史上十大孔兑突发性山洪灾害频发,灾难深重,当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气象不稳定因素及致灾风险增加,区域发生突发性洪水的风险依然存在。三是防凌形式严峻,十大孔兑区间是黄河凌汛的重灾区。黄河宁蒙河段河道淤积抬升已形成新的悬河,凌汛期河水出岸时常发生,防凌抢险任务艰巨,常常需动用空军炸冰除险。四是防洪保安存在突出短板,十大孔兑下游平原区属游荡性河势,毛不拉、罕台川等地上悬河老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哈什拉川、东柳沟、呼斯太已形成新的悬河,河床高出堤外地面超过2m,下游平原区居民生活安全仍受到洪水威胁,十大孔兑下游为黄河冲积平原区,是鄂尔多斯市现代农牧业建设优化发展区,又是开发项目集中建设区。五是现有防洪工程标准低,十大孔兑不属于大江大河,没有专项防汛费用,其平原区的堤防工程为当地政府组织农民修建的,防洪标准低,每遇暴雨洪水,造成决堤垮坝,给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交通、通讯设施造成巨大损失。
(二)生态环境脆弱是最大的问题
十大孔兑是内蒙古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一是上游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地表覆盖有较薄的风成沙,颗粒较粗,下伏地层有大面积砒砂岩出露,极易遭受侵蚀,水土流失问题依然突出;二是中游为库布齐沙漠,沙漠横贯孔兑东西,西部多为流动沙丘,东部多为半固定沙地,在风力作用下,流沙多堆积在河沟两侧,遇洪水即随水流下泄。三是治理保存度差,经多年治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整个十大孔兑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尤其表现在治理保存率低。截止2019年,累计治理保存面积2696.56km2,总体治理度仅为32.79%,三是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目前仍存在多头建设,未形成合力现象,未突破传统的治理模式,尚未建立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防治体系,而且水土保持投入标准低,导致水土保持功能与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中下游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禀赋条件和国土空间功能定位,将十大孔兑划分为上游丘陵沟壑区、中游风沙区和下游平原区等三区协同治理的空间布局。
一是上游丘陵区——突出水土保持治理,筑牢生态屏障。在上游丘陵区,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砒砂岩地区实施沙棘生态建设工程,选择沟道侵蚀严重、具有良好建坝条件的小流域大力建设淤地坝,继续实施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改造提升现有淤地坝,将“梁、峁、沟、坡”进行系统治理,以减少水土流失,确保源头生态环境,同时兼顾绿色矿山治理、拦沙换水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规模化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提高人居环境水平,提高农牧民幸福指数。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建设。在农村居民点周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业、家庭养殖业,建设宜居生态环境。建设十大孔兑综合监管体系,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实现在线巡河,以管促治,坚决控制人为水土流失,进一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筑牢西北、华北生态屏障。
二是中游风沙区——减少泥沙淤积,协调水沙关系。在中游风沙区,库布齐沙漠横贯其中,属水风蚀交错区,在沙漠周边地区实施防风固沙措施和封禁治理,强化监管,选择适宜位置,建设引洪放淤工程,即可减少入黄泥沙,也可淤成高标准农田。
三是下游平原区——保障防洪安全,带动区域发展。在下游平原区,新建堤防工程以进一步完善区域防洪体系;对现有堤防进行加固,以提升现有堤防防洪标准;在险工险段新建护岸工程,以增强岸坡抗冲能力;对淤积严重河段进行河道清淤,疏通河道以利泄洪。同时对十大孔兑配套建设防汛通道、护堤林、防护隔离网等附属管理设施。通过下游防洪工程的实施,将十大孔兑建成防洪安全可靠,生态环境优美、管理设施齐备的安全之河、幸福之河。
综上所述,建议一是把生态建设与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能有机结合起来,让广大农牧民逐步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全民参与。二是把生态建设与当地的养殖能有效结合起来,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既能保证农牧民收入,又不破坏生态,逐步改变养殖方式、品种和思路。三是建管并重,以前生态项目往往只有建设资金,几乎不安排抚育和管护费用,致使生态工程在建设期内成活率高,但验收合格交工后,后期处于失管状态,从而导致林草大面积枯死,保存率大大减少,最后形成年年栽树不见树的现状,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工程的后期管理。四是我旗处于干旱少雨的地区,年降水量在280-320mm之间,大面积栽植林木,须采取人工灌溉的方式才能保证成活,建议安排一部分水指标专门用于林草浇灌。五是在资金配套方面,由于我旗地方财力有限,建议减少或取消旗级配套资金。
上一篇: 关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