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短暂而疯狂的一生

来源:市气象学会 发布时间:2017-12-11 09:59 分享至:

  每到夏季随着强对流天气的增多,冰雹就会进入活跃期。冰雹不鸣则已,一鸣就会制造出惊人的效果。强对流天气出现后,它会伺机出动,以不可阻挡之势砸向大地。往往一会儿工夫,就会将农作物花草摧残得不成样子。 

  冰雹是指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中心为不透明的冰核,外面由厚薄不均、相互交替的透明或不透明冰层所包围。气象学上通常把直径在5毫米以上的固态降水物称为冰雹。 

  从定义上不难看出,冰雹实质上是一种降水,它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不过与常见的液态降水相对,它是固态降水,所带来的危害和破坏力更大。冰雹有大有小,常见的大概如同豆粒大小,直径2厘米左右,大的能有鸡蛋那么大,直径约10厘米,再大一些的可达30厘米以上。 

  冰雹的行事风格是“简单快速”。冰雹来的令人猝不及防,去的也快,可以说是分分钟的事,似乎对天空毫无眷恋之意。冰雹的持续时间一般只有2分钟到10分钟,少数情况下持续十几分钟。高原地区的冰雹过程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一些,少数可达30分钟以上。除了来去匆匆,冰雹喜欢在小范围“作案”,局地性很强,因此很难捕捉它的踪迹,防范起来也比较难。通常来说,单次冰雹过程的影响范围一般为宽约几十米到数千米、长约数百米到十余千米的地带。 

  那么,一向习惯于噼里啪啦一通乱砸然后甩手走人的冰雹是怎么生成的呢?它的生命史为何如此短暂? 

  与雨、雪一样,冰雹同样来自于对流云层中的积雨云。当然,不是所有的积雨云都可以产生冰雹,只有发展非常旺盛的积雨云才能够降下冰雹,这样的云俗称雹云。而破坏力极强的大冰雹,往往是从最强盛的积雨云中诞生的。 

  冰雹云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的,通常分为三层:最上面一层温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组成;中间一层温度为0℃至-20℃,由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最下面一层温度在0℃以上,由水滴组成。冰雹形成的地方处于云层中-10℃到-30℃之间的部分。冰雹云中上升气流很强,它将云下部不断增长的水滴送到云的中部成为过冷水滴。云中的下沉气流可将上部的冰晶、雪花带到中部,过冷水滴与冰晶或雪花碰撞在一起,逐渐增长形成霰,也就是冰雹胚胎。冰雹胚胎形成后,在强烈的上升和下沉气流起伏运动的作用下不断上下翻滚,吸收更多的水滴、冰晶或冰粒子,像“滚雪球”一样,体积越来越大。一旦长到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的时候,冰雹便会降落。 

  冰雹从生长到降落的整个过程并不需要很长时间,特别是降落的持续时间更短。这是为什么呢?原因还得从强对流天气本身说起。与大尺度的天气系统(比如冷空气、台风)相比,强对流天气属于天气系统中的小弟级别——中小尺度系统,空间尺度小,有时按照百米计量,而且具有明显的突发性,所以生命史极其短暂,分分钟就结束了。想必人们都有这样的印象:夏季午后晴朗的天空时常会突然变得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不过过一会儿就雨停风止,乌云消失,天空恢复晴朗状。这便是最常见的强对流天气“发作”形式——任性而短暂。而作为强对流天气大家庭中的一员,冰雹自然具备了强对流天气的典型属性和特点。因此,冰雹昙花一现式的生命史就不难理解了。 

  众所周知,地球上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冰雹的生成也不例外。冰雹从无到有,跟能量密切相关。有了能量,冰雹才有可能出现。当然能量释放完了,冰雹也就没了。冰雹生成的首要条件是充足的不稳定能量。不稳定能量催生着上升气流,造成云中物质的不断运动和碰撞,正是在这样激烈的碰撞中冰雹孕育而生。而足够的不稳定能量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是需要释放的。当不稳定能量减弱或消失时,云中的气流升降变化随之减弱,云中物质的运动、碰撞和互动就会相应地减弱或减少,直至归于平静,此时冰雹的生成过程也就告终了。这一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是很短的。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冰雹“持久性”差的原因。 

  尽管只是在人间匆匆一瞥,但其破坏力惊人,行为很是疯狂,令人生畏。所经之处,往往留下一片狼藉,花草树木枝叶七零八落,庄稼东倒西歪,甚至车辆被砸出深深浅浅的坑……。在它面前,人只有躲避的份,没有谁敢正面和它较量,因为谁都知道,和它正面对抗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只有被待宰的后果。而轰轰烈烈的一番狂轰乱炸后,冰雹就在人们的惊叹声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与其默默无闻地长久活着,还不如轰轰烈烈地死去,这是冰雹的“人生信条”。(何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