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建议

来源:鄂尔多斯市科协 发布时间:2019-10-26 15:29 分享至:

关于鄂尔多斯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市经济作物工作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星

  设施农业作为一种高端的农业产业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农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限制,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加强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生产力,是推进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截止2018年底,鄂尔多斯市设施农业总占地面积4010.7hm2,实际利用面积1138. 8 hm2,其中日光温室面积907. 3hm',主要以土打墙厚墙体类型、双二四墙中间夹土厚墙体类型为主,塑料大棚面积231. 5hm’,全部为大跨度钢架结构类型。全市百亩以上园区46处,共768. 3hm’,占设施农业实际利用面积的82. 9%。设施农业园区在全市各旗区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准格尔旗、达拉特旗、杭锦旗等沿河地区,面积占全市实际利用面积的75%以上。

  目前,我市设施农业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即2008年之前的自由发展阶段; 2008年至2011 年企业助推式规模化发展阶段; 2012年至今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建设的理性发展阶段。其中,2008年至2011,全市共建成设施农业面积950.3hm2,保有面积784.6hm2,占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的68.9%2012年至2018年底全市共建成设施农业面积307. 5 hm2,日光温室面积230.8hm2,塑料大棚面积76.6hm2

  经营模式及规模

  我市从事设施农业建设主要模式有公司、合作社、农户三种建设主体,涉及企业80家,约占全市设施农业建设面积的43.8%;合作社60家,约占全市设施农业建设面积的38. 9%;农户776户,约占全市设施农业建设面积的17. 3%。从2012年至2018年全市设施农业建设情况看,企业参与设施农业建设817.9亩,占全市设施农业建设面积的17.7%,较2012年之前企业助推式规模化发展阶段下降27.2个百分点;合作社和农户参与设施农业建设面积分别达到160. 7 hm292.2hm2,占该阶段全市设施农业建设总面积的52.3%30%,较2012年之前分别提高12.414.8个百分点。

  我市设施农业实际利用面积百亩以上的园区46处,合计面积785.7 hm2,占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的69%,其中以准格尔旗居多,达21处,共301hm2,占其设施农业总面积的66.2%。其中:60家公司,经营面积474.5hm2,占总面积的44. 9%; 36 家专业合作社,经营面积421.7 hm2,占总面积的39. 9%;农户自建面积160 hm2,占总面积的15. 2%

  品种结构及经营效益

  种植主要以蔬菜为主,集中在西红柿、青尖椒等相对耐寒一类的茄果类蔬菜和油菜、小白菜等普通叶菜类,果叶菜类比例约为2:1。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许多园区开始种植一些劳动力投入相对较少的枣、油桃、葡萄、火龙果等设施水果,且面积呈增加的趋势。

  调查12511.7亩统计,种植设施瓜果蔬菜8890.7亩,占调查面积的71.1%。各旗区种植率分别为:达旗44.5%、准旗90.4%、杭锦旗78.5%、乌审旗71.3%、 前旗89.4%、伊旗22.3%、鄂旗100%、东胜区10%。全市公司模式经营设施农业平均种植率为57. 2%、合作社模式经营设施农业平均种植率为78. 3%、农户经营设施农业平均种植率为87.2%

  存在问题

一是经营效益低,设施闲置问题严重。

  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栽培管理技术粗放、种植品种散、规模小、商品销售环节不能形成合理有效的渠道等原因,造成鄂尔多斯市许多设施农业园区或企业经营效益低下,随之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投资主体在前期完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后,在随后生产经营中“高效益,高回报”并未出现,减少了后续的投入,加之部分企业或个人后期资金投入乏力亦无他人租赁承包,导致许多园区利用率不高或闲置。

二是重视硬件投入,忽视技术装备支撑。

鄂尔多斯市在设施农业发展中投入主要集中在建棚等基础设施建设“硬环境”上,而对于设施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应用、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储备、农户实用技术的普及等“软实力”则投入不足。造成目前一流的设施生产不出有竞争力的农产品。

三是市场主体培育不足,流通体系尚不健全。

鄂尔多斯市设施农产品销售主要通过农牧民自产自销、合作社组织销售和企业订单销售等途径。通过组织化销售的设施农产品比例不到总量的12%, 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等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产品信息化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形成了目前设施蔬菜产品主要依靠自产自销的方式进行,市场体现出“散、乱、小”等特点。

四是规模化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由于总体经济环境影响,企业在设施农业建设方面投入减少,而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对于单个农户参与设施农业规模化建设资金问题难以承受,加之近年来设施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减少等因素使得我市设施蔬菜在规模化发展方面举步维艰。

对策建议

一、转变发展思路,优化生产结构。

将原有由政府推动建设,转变为市场拉动发展,即摒弃原有设施农业发展中定指标、定任务、定标准的发展模式,改由企业、合作社、农户依据本地区市场需求、地域特点、气候环境进行发展;将原有鼓励大企业建大园区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导,农牧民参与建设,规模适度、相对集中(村或社为单位)的运营模式;将原有单一强调设施农业蔬菜生产供应功能,转变为与露地蔬菜发展、城郊采摘农业、养殖及林果业有机结合、多举措并存,协调发展。

二、启动闲置温室,盘活设施存量。

一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从人多地少、人口密集的设施农业发达地区,引入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菜农,在租金、水电费、批发市场进场费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启动和利用现有闲置设施,通过传、帮、带逐步引导当地农户参与到设施农业生产中。二是通过培植有农牧民广泛参与的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牵头与设施闲置企业或其他设施所有者进行设施再完善、再利用,即盘活闲置设施,又避免重复建设增加资源浪费。三是加大对本地农牧民的宣传和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特别是返乡农牧民投身设施农业生产中。

三、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设施效益。

一是引入非耕地设施农业建设、国家设施农业标准园创建等设施农业主流发展方向和国家扶持政策,提升我市设施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二是继续加大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力度,解决设施农业实际生产问题,保障设施农产品的产出、质量以及效益。三是建立健全蔬菜产业技术服务体系。聘请省级以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专家组建专家顾问团队,对设施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并建立由市、旗、镇(乡、苏木)三级科技人员组成的技术执行团队,在关键生产环节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培训、监督和协调。

四、加强信息服务,完善市场体系。

依托电视、报纸、网络,特别是农牧业信息网等现代化媒体平台,加大对设施农业生产者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信息服务,加强全市设施农业生产信息互联互通,以及全国大数据的收集与提供,使广大生产经营户能够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生产。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本地市场体系,逐步加大“农超对接”、“场地对接”“订单销售”“直销店”等销售模式的比重,在保障居民消费需求、丰富“菜篮子”的同时,也确保了设施农产品产有所销。

 市经济作物工作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星

2019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