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物鹏:为骨科患者撑起健康“保护伞”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发布时间:2022-08-12 10:36 分享至:

  急患者之所急,坚持在医学上勇攀高峰,言传身教育新人,书写人世间的道义。他用一把健康“保护伞”,撑起患者的“脊梁”,撑起临床骨科学研究的一片蓝天。

  他叫杨物鹏,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医学硕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从事骨科医疗工作三十余年,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得到了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先后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标兵、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鄂尔多斯草原英才、鄂尔多斯名医、鄂尔多斯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2022年鄂尔多斯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走进杨物鹏的办公室,书桌上、柜子里,甚至一张本可以休息的小床上堆满了医学方面的书籍,杨物鹏说:“从事医学,就需要坚持学习,坚持看书,坚持探索,坚持总结经验。”最近,杨物鹏在忙着做腰椎管狭窄症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方面的微创研究,其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坐骨神经痛,即走不了远路,一般行走200米、500米左右,下肢就会出现难以名状的抽痛及行走不稳。杨物鹏介绍,基本原理是将增生的骨质及韧带去除,解除神经的压迫,过去的做法是钉钉子、做融合,而现在,微创通道下做手术,手术创伤小,术后下地早,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费用。“脊柱外科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这就对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个动作必须精准,想清楚我要做什么、怎么做。”杨物鹏说。
  对于这份工作的感触,杨物鹏说:“辛苦,但有付出才能有回报。尤其是看到患者康复的时候,是最高兴的时刻。”十年前,一位来自陕西省神木市的患者,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手术进行了七八个小时,结核做了,畸形也矫正了,醒来腿不会动了,“遇到病情,患者着急,大夫也着急,双方共同意愿一致。”但可想而知当时患者、大夫的复杂心情。重要的是分析结果,之后做核磁等检查、查资料、与专家会诊、多方找原因,结论是操作过程中没有问题,对脊髓干扰多了,会慢慢恢复起来。通过观察,患者四天左右逐渐恢复了起来,半年左右下地干起了活、做起了家务。
  三十余载行医路,一腔热忱洒人间。聊起至今最难忘的行医经历,杨物鹏感慨说:“医学在昨天和今天都有变化,需要在不断实践中探索、改革。”杨物鹏说,脊柱外科从开始创伤比较大,发展到现在成为微创手术,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骨科的耗材发生了系列的变化,使用的器械工具发生了系列变化等。
  早在五六年前,杨物鹏独立完成首例鄂尔多斯市全脊椎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椎严重后凸畸形,完成首例脊柱结核前后路联合手术与脊柱肿瘤切除术等填补了全市的多项医疗空白,对颈椎病、脊柱外伤,胸腰椎疾病及脊柱结核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
  骨科三区的主治医师陶晓阳,是杨物鹏曾经的研究生学生,他眼中的杨老师,对患者耐心,对工作认真,“对待患者,从小小的化验单子到讨论会诊,再到给予治疗意见,与患者沟通可选的治疗方案,杨老师都很认真、耐心。手术中,杨老师在各个环节会给予我们严格的监督和指导,术后实时关注患者恢复情况,甚至休息时也会坚持来查房。”陶晓阳说。
  不管是实践中的学习还是论文的写作方向,他直言与杨老师更多是工作中的“交集”,闲暇时,杨老师把陶晓阳叫到办公室问问科研方向有没有头绪,没有方向,会提示或者把自己科研方向的分支交给学生。陶晓阳说,生活中的杨老师更像一位严厉的父亲,时时叮嘱我们多看书;读研时没有收入,医学方面的书籍又很贵,杨老师会给我们买书;还有一次,路上偶遇杨老师,点评他的穿着后,要给他钱让他买衣服,陶晓阳说,这更像来自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关于骨科学习及做科研建议,杨物鹏说:“第一,理论上一定要扎实掌握;第二,掌握好运用到实践当中。医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近年来,杨物鹏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自治区、市级科研项目共计约15项。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8项。现已有40余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如今的杨物鹏,除了翻看国内外专业书籍偶尔也看看做人做事方面的书籍,练练王羲之的毛笔字。对于过往成绩,杨物鹏说,他只是看得病例多了些。如何实现一个人的价值?他说——做好本职,无愧于心。 (张和)